五号医疗器械网新闻频道中心
行业新闻
公共场所设置AED的后续管理维护探讨
来源: 时间:2023-12-16 17:20:56

       2015年7月,上海市人民政府应急办和上海市红十字会联合牵头,在浦东新区和嘉定区轨交站点和机场试点开展自动体外除颤仪(AED)试点配置。截至2019年底,全市设置AED数量达3000余台,其中,浦东新区仅红十字会系统就设置1003台。

       浦东新区作为上海市首个AED投放试点,其经验对于上海其他地区及各省市具有参考价值。本研究主要通过实证研究的方式,对现有AED的投放、使用及维护情况进行摸底调查,获取各个投放点对于AED使用管理的意见或建议,以期形成可复制、可推广的经验模式,从而为更多AED投放提供价值性参考,提升AED管理维护的服务能力和水平,推动AED的投放、使用、管理、维护工作规范化、制度化、常态化。

       AED投放与使用之困

       投放数量不多。目前,上海市浦东新区常住人口565.44万人,按照每10万人拥有300台AED的国际标准估算,全区投放AED数量至少应达16800台。但截至2019年底,浦东新区的AED投放量仅为1000余台,从数量来看,与国际标准还有较大差距。

       利用率不高。调研数据显示,97.64%的AED从未被使用过。排除投放场所没有发生需要使用的机会外,根据管理维护者“不敢用真机”的说法,可以得知,即使经过一定培训的管理维护者,对于使用AED依然心存顾虑。AED要真正发挥作用,还需打破“用”的瓶颈,如何通过培训让管理维护者“敢用”,值得各方深思。

       公众认知缺失。AED应用较少的另一个重要因素,是大众对其“不认识”和“不敢用”。2011年至2015年,全国红十字会系统应急救护培训普及率仅有1.5%左右,参加过AED使用培训的人更少。调研结果中,72%的管理维护者表示曾对大众进行过AED相关传播,但更多针对的是AED基础知识的普及,上手实践性宣传较少。因此,即使发生需要使用AED的紧急情况,大部分公众还是“不敢用”。

       法律保障不足。在我国,AED被列为医疗器械,而医疗器械有一个明确要求,只有医务人员可以使用。相关专家认为,AED须由医务人员使用这个规定,也是中国AED应用少的主要原因之一,“AED是一个‘傻瓜机’,如果相关法律能够松绑,将其列为民用医疗设备的话,可能会是一个较大突破。”

       AED的管理维护职责划分

       调研发现,AED在积极发挥救命作用的同时,亦存在售后管理及运营维护等问题,亟待进一步妥善解决。

       为确保所有AED在紧急关头随取即用,首先采购人及管理者需要掌握所有AED设备的实时状态,如电池剩余电量、电极片是否有效、设备是否在原始位置、设备状态是否良好、急救耗材是否过期等;其次,因AED设备均被安装在公共场所,有些甚至在室外,所以要有必要防盗装置;再次,在实际发生心脏骤停需要紧急施救的案例中,现场第一目击者需要查找导航获取离事发地点最近的AED的准确位置,以便在最短时间内拿到AED,或者现场第一目击者也可通过发出紧急呼救,由收到并接单的救护人员查找获取最近的AED,送到事发地点并参与急救。因此,AED的管理与维护责任主体涉及牵头设置的机构、供货商、设置地点所在机构、其他职能部门、有关公益组织,甚至公众。

       从目前情况看,虽然浦东新区AED公共场所都有管理维护者,但这些工作人员都是兼职,流动比较频繁,管理与维护只是其正常工作之外的额外任务,没有强制性要求和规定,因此一些公共场所的负责单位、管理者对于设置和管理维护AED缺乏主动性。

       大多数管理维护者表示,AED一旦出现问题,会第一时间向厂商反馈,但供货商年度巡检次数最多4次,甚至有些场所供货商实地巡检次数更少。因此,在采购AED时,如何与供货商就后期管理维护达成合作,是非常重要的一环。

       调研过程中,分别访谈了浦东新区红十字会项目负责人及菲康、飞利浦等AED供货商工作人员,就AED智能化管理与之进行交流。目前,相关供货商AED已经配套了智能化管理,主要体系在几个方面:1. AED远程智能监管,实时监控感知AED状态,确保AED始终处于正常待机状态,维护期内实现随取随用;2. AED取用,包括手机蓝牙打开箱体,微信小程序扫描二维码打开箱体(紧急状态);3. 通过箱体内置智能控制模块,实时监测AED设备进行综合管控,实时上传AED的实际状态,包括是否正常,是否处于维修状态(含电量报警、维修提示等);4. 通过内置智能控制模块,实时监测AED是否位移,是否被移动,AED箱体是否被打开使用;5. 多接口涵盖各个品牌AED,通过蓝牙、Wifi、4G接入,可以达到对不同品牌AED设备的兼容管理。原有第一代外箱因技术限制不具备智能统筹管理,由于设备数量每年递增分布广泛,管理人工成本不断增加,每个季度需要通过人工巡检才能了解其是否正常运行。

       AED智能化管控系统的应用,大大解决了传统AED设备位置孤立、实时状态未知、耗材更换未知、使用情况未知以及管理失控等诸多问题。对在公共场所安装的AED设备及其配套箱体进行综合全面的管控,实现AED远程智能监管,实时监控感知AED状态,确保AED始终处于正常待机状态,维护期内实现随取随用;通过AED地图精准定位便于广大市民紧急情况下查找取用,综合解决了传统AED设备位置不详、实时状态未知、耗材更换不及时、使用情况不知情、位置信息不明确、维护成本高以及防止盗窃等一系列管理问题。

       智能管理亦可以跟人工管理相结合。智能管理可以第一时间及时发现各个分布地点AED的设备状态,如发现有设备故障或者报错时推送给人工,可以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进行判断和检修,大幅度缩短设备报错的时间做及时检修。在升级为智能管理后可以将之前的每年人工巡检4次,改为每年巡检1次,大大节约了人力物力。发现有设备报错或故障信息推送,可第一时间进行检修和维护,主管单位亦可快速得到反馈。智能管理还可及时发现设备被取出使用等信息,精确掌握急救使用数据的统计和及时更换设备的耗材数量。

       目前,浦东新区红十字会AED智能化升级改造项目已通过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大数据中心评审,即将实现智能化管理平台24小时实时动态信息化管理。下一步,区红十字会将继续坚持科学布点、拓展培训、强化管理、加强与应急管理局对接,加快建立AED项目智能化管理模式,将AED纳入区应急管理系统和“城市大脑”,助力城市安全。

       AED配置的多元化管理模式探讨

       AED配置模式也是影响其投放及后期的维护管理的重要因素。从目前AED配置的三种模式对管理的影响来看,各有利弊,无论采用何种模式,都需要参与各方的良好合作及相关约定。

       AED采购管理模式

       目前,市场上有很多AED品牌,各品牌报价也有不同价位的区分。AED的投放流程一般为:先了解AED品牌,再去寻找相应供应商,视报价进行采购。但是,由于采购负责人本身对AED设备并非十分了解,往往会导致采购方和供应方之间信息不对称。另外,对于采购方来说,安装配置AED仅仅是一个开始,AED的配件需要维护,AED的使用培训也需要时时跟进,这对于采购方来说无疑是一笔额外开支。

       对于这个问题,可以从配置一台AED的成本着手计算。一般来说,配置一台AED的成本主要包括:设备的采购、配件的定期更换、设备使用培训、外箱及外包配置等。上海市红十字会作为牵头落实AED公益项目的部门,采取公开招投标、竞争性谈判方式进行,区一级红十字会可从市红十字会采购目录中选择供货商,以此降低公益成本。

       另外,AED的使用培训不是一个简单的设备操作使用培训,而是指一个人发生心脏骤停之后完整的急救链培训,包括:确认环境安全、检查患者呼吸、CPR心肺复苏术、AED电除颤等步骤。一般来说,组织这样的一场培训花费的成本也不会太低。

       因此,如采用AED采购的管理模式,需和厂商签订比较详细的合作协议,包括后期管理中的培训方式、次数及巡检周期等,保证厂商能参与其中。

       AED租赁管理模式

       商务部发布的《中国融资租赁业发展报告(2016-2017)》显示,2016年内外资融资租赁商医疗租赁业务规模达783.2亿元,成为融资租赁业务新的增长点。对于有需求但经济困难的地区来说,单台AED采购价格过万,如果要配置多台AED,将是一笔不小的开销。针对这一困境,可按天/月/年等方式进行AED租赁,一站解决资金问题,减少一次性资金投入。

       虽然AED租赁管理模式比起采购管理模式在费用方面具有优势,但同样需考虑后期的管理与维护,包括租赁到期后涉及的更换问题等。

       AED托管管理模式

       相较采购管理模式和租赁管理模式,AED托管管理服务能够让采购者承受预期价格采购到心仪的AED设备,也能享受所有与AED配套的服务,是一种比较适宜的管理方式。在托管管理模式中,同样需要明确各方定位与职责,否则会出现“安装后无人管理维护”的局面。

       值得注意的是,无论哪种管理模式,都需要加快AED智能化管理模式,这也是AED设置的趋势。

       AED设置的顶层规划与法律保障

       AED的顶层规划及建议

       从浦东新区AED的设置情况看,AED投放按照项目制落地实施,通过项目立项、项目方案拟定、财政拨款、AED供货商招标、采购、AED安装、公共场所AED管理志愿者培训等流程进行,过程中包括AED宣传活动及定期检查等事项。

       从顶层设计规划来看,项目方案缺乏整体机制设置、标准建设、管理规范、督导检查等的规划,AED安装后的实际效果很难衡量。建议由应急管理和卫生行政职能部门制定公共场所AED设置规划与管理办法,各区根据实际情况出台具体管理规范,区卫生健康委员会、区红十字会作为执行方,进行实地调研,梳理各类规范标准,制定年度项目方案,指导规范各方的工作、职责及监督管理机制。

       浦东新区作为上海市AED设置试点区域,是其他区域探索AED设置规范管理的先行者。在浦东新区范围内,可以采用由点到面的形式,通过打造试点场所来研究各个单位的系统管理、各项规范制度、培训实施、宣传活动组织,推动各项规范机制和流程建立起来,有效发挥AED的功用。

       相关法律与政策保障

       2016年11月1日,《上海市急救医疗服务条例》正式实施,明确规定,今后在轨交站点和机场等交通枢纽、学校、体育场馆、文化娱乐场所、旅馆、商场、景区等人员密集场所,必须配备急救器械。同时强调,紧急现场救护行为受法律保护,对患者造成损害的,依法不承担法律责任。

       2017年3月,全国人大通过的《民法总则》第一百八十四条明确规定,“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,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”,被誉为中国的“好人法”。2020年5月28日,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颁布,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,第一百八十四条亦有规定,“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,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”。

       相关法律的颁布实施,从法律角度保障了施救者的权益,进一步推动了公共场所AED普及应用。但与此同时,在一些地方却出现了AED箱被锁、AED损坏被盗、第一发现人不会或不敢使用AED、学过会使用但找不到AED等情况,因此,亟需尽快出台由急救医学专家参与制定的关于AED放置、投放地点、指示标识、参与方的职责责任、使用和管理的规范性指导意见。

       综上所述,AED在配置过程中,需要法律、政策的保障,也需要供货商、红十字会、各配置场所加强合作。在各方共同参与与管理维护的过程中,如何发挥出各方的作用、优势、合作共赢、需要依据一个较为完善的政策和机制。在整个过程中,红十字会应根据自身的定位,发挥统筹、协同、保障、倡导的作用,促进急救在我国的快速规范和发力。

       (顾赛花  上海市浦东新区红十字会党组书记、常务副会长)

上一条返回列表

AED除颤仪频道一站式AED除颤仪采购平台!
我要咨询
顶部